造节营销泛滥,为啥电商依旧屡试不爽
发布时间:2019-11-05浏览次数:0
双十一大战在几大电商巨头的激烈竞争下,成为了全民狂欢的节日,几年前毫无意义的双十一在淘宝的一波神操作下,从“光棍节”摇身一变成了“购物节”。事实上,双十一这样的商业节日也不是第一个,似乎对于电商平台来说,要是没有个属于自己的“节日”,似乎显得有些“落伍”。
京东:618
每年6月是京东的店庆月,每年6月18日是京东店庆日。6.18这一天,京东会推出最大力度的打折。
而相传6.18的由来是因为1998年6月18日,刘强东在中关村创业,成立京东公司。随后在几点的发展过程中,成为年轻人口中的“年中大促”,发展到现在,国美、苏宁、淘宝等都会加入这一天,成为了像双十一一样知名的购物节。
苏宁:818
躲过了京东,躲不过苏宁,时隔两个月后,苏宁迎来店庆月,号称818打折力度最大。
后来818当天也逐渐演变为了“全民发烧节”,在818当天许多商家也争相进行价格大战,或送礼品或开展商业活动。
淘宝:9.9
购物节、发烧节、年中大促,9.9日在淘宝的造节能力下,成为了“划算节”。
它是在聚划算99大促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升级,同时较以往的活动力度会增大很多。相比较于6.18、双十一来说,9.9划算节还算“萌新”,推出时间晚很多。
天猫:双十二
双十一过后,紧接着就会迎来双十二,跟双十一一样,都是购物节,但相比较于双十一来说,双十二的规模要小一些。
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那些,还有许许多多互联网造节,比如说聚美优品“301”、国美在线“418”、唯品会“419”,再加上情人节、女神节、吃货节、“520”、感恩节、万圣节等等,对于电商平台来说,最好是一月一节日,这些节日背后除了小部分原有的法定节日外,大部分是由电商平台人造的节日,其目的就是就是为了造势营销。
据不完全统计,大大小小的电商节加在一起已经有近40多个,数目之多让人震惊,可以说,这种电商集体、大规模造节营销过于泛滥,无论是对于电商平台还是用户来说,都极易造成“疲劳”,但事实确是电商平台屡试不爽,消费者们“乐此不疲”,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
从场景营销来说,电商平台大规模的造节,不断的在线上线下为消费者搭建购物场景,营造一种全民购物,人人疯抢的购物氛围,消费者在这种场景、氛围的影响下,容易产生购物节必须要花钱的认知。
从营销的手段来说,似乎每个购物节,商家都会采取“限时秒杀、预付定金、0元抢购,满减优惠等手段”,近年来还比较流行瓜分几亿奖金的做法。其实这些无非就是为了打造“物以稀为贵”的稀缺感,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,甚至如果消费者没有产生购买行为,会产生一种错过大优惠只能等明年的感觉,影响消费者的心智。
从节日营销来说,电商平台选择造节日来营销,其实本质上看重的是人们对于节日的仪式感,比如说中国人的中秋要吃月饼、端午节要吃粽子一样,通过营造节日来不断加深消费者对于节日的仪式感,然后购物节前期的大肆宣传渲染了庄重、盛大的氛围。每年如约而至的购物节,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习惯,从此购物节也变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节日,而购物就是这天的节日习俗。
总而言之,电商平台造节营销之所以屡试不爽,其背后反而折射出消费者多变、多面、多选择的消费心里。电商要想使自己的节日营销突出重围,一定要结合消费者的硬性需求、匹配自身平台产品,造势过程中采取多元化手段,打造引起消费者注意的购物噱头,不断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。双十一、双十二绝不是电商造节的终点,电商大战仍旧精彩激烈。